这节课的第三个板块是观看视频写活动致富配资。
课堂上,朱老师播放了两个短小的视频:布丁观察和布丁抓鱼,引导学生学生观察,并以第二个视频为依托进行写作。
最后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很理想,四篇课堂习作不仅写出了布丁细致的动作,还表达了小作者的情感。
作品1:布丁先慢慢爬上鱼盆,用它那灵敏的鼻子东闻闻,西闻闻,在鱼盆上走来走去,想着下一步要怎么做。突然,它伸出爪子,拨动着水,仿佛要把水挖开,抓池里面的小鱼。可是盆上太滑,不禁跌了一跤,但它反应很快,跳下了鱼缸,最后只能生着闷气走开了。布丁还真是一只顽皮又可爱的小猫啊。
作品2:小猫爬上鱼缸,闻了闻鱼缸中的水,(师:鱼缸中的气味)闻了闻鱼缸中的气味。一条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,吓得瑟瑟发抖。(师:非常好,其实小鱼并不一定在瑟瑟发抖,可是这个同学把“瑟瑟发抖”用上去,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感受。)小猫又沿着鱼缸走来走去,试着找出一个最佳角度。然后它又下来拨弄缸中的水,金鱼躲到了一个角落。小猫却誓不罢休,用力去抓小金鱼,结果一个没注意差点掉下去,就连忙逃走。真是一只淘气又勇敢的小猫!
四年级的小朋友能在十分钟之内写出这样的片段,叙事层次分明,选用动词精准,感情自然流露,是很不容易的。这与朱老师巧妙地选择视频、运用视频分不开的。
展开剩余73%视频材料具有明显的层次感。
这节课选择的两个视频,第一个是布丁认真地观察,第二个是布丁爬上鱼缸拨水抓鱼,却不小心滑了下来。还有第三个视频,布丁没有抓到鱼,进行休息。
第三个视频根据课堂需要没有现场播放,但在梳理写法的时候,老师提示学生,要想写清一个事件,写之前千万记住要列提纲,如布丁一开始是在观察,然后才是去抓鱼,鱼没有抓到,它在休息。
布丁今年九岁,想必在朱老师的相册里会存有很多它的视频致富配资,内容也会涉及方方面面,可爱的、卖萌的、好玩的应该也不在少数。
朱老师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三个视频呢?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这三个视频合在一起是一次完整的活动,分开来又是一个事件中的三个层次。
当视频本身具有清晰的层次时,它在课堂上就不仅仅是作为被观察的对象存在,在结构的划分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暗示作用,学生的整体构思自然也就有了层次。
这样的视频选择对于课堂教学来说,颇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。
视频中有可以分解的具体动作。
朱老师先播放“布丁观察”的视频,让小朋友一边观察一边猜测布丁在看什么,它可能往上看灯光,可能往下看水中灯光的倒影。这个视频不是本节课的写作材料,而是一次观察的热身。即使是这样一个“热身材料”,布丁的动作也是很分明的,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。
朱老师用第二个视频“布丁抓鱼”让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观察,进行了这样的教学——
第一步:播放视频
师:它现在做的动作是什么呀?
生:闻致富配资。
师:它现在做的动作是什么?
生:看。
师:你猜一猜它在看什么?它现在做的动作是什么呢?
生:围着鱼缸走。
师:紧接着我们再来看,现在它在干什么啊?
生:在拨水。
师:而且还在不停地拨,一边拨一边还在看。脚一滑它就滑倒,它就赶紧跳下了鱼缸。
第二步:梳理动词
师:现在考验你的记忆力的时候到了。第一个动作?
生:闻。
师:在闻之前它还做了一个动作,它首先得爬上鱼缸。(板书:爬)第二个是闻,要闻气味,这是所有猫科动物的习惯。(板书:闻)第三个是在缸沿上面走动,(板书:走)他在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。接下来呢?
生:拨。
师:它就伸出爪子在那里抓呀拨呀。(板书:抓/拨)
师:最后一个呢?
生:跳。
师:最后因为爪子弄湿了,所以它就跳下来,(板书:跳)站不稳了,爪子都弄湿了。
通过梳理教学,我们发现第二个视频当中,布丁的动作有着非常清晰的层次,一个简单的小猫抓鱼事件竟然可以分解出不同的精准动作来:爬上鱼缸,闻闻气味,在缸沿走动,伸爪子拨水,跳下鱼缸。
这些精准的动词正是后面学生写作时必备的材料,视频全部呈现出来了。这是朱老师选择视频的匠心所在。
同时,朱老师对这个视频的运用致富配资,也有精细化的设计。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布丁的每一个动作,然后通过回忆提取所有的动词,最后在学生写作的时候反复播放视频,再次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动词。这就让学生在视频中走了个来回,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看热闹,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,感情自然流露。
发布于:上海市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